
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(fā)展與戰(zhàn)略研究院研究員 于春海
中國網訊 近日,中國網智庫中國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(fā)展與戰(zhàn)略研究院聯(lián)合舉辦第五期中國圓桌“中美貿易戰(zhàn)的思考、應對與未來”主題論壇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(fā)展與戰(zhàn)略研究院研究員于春海表示,中國國內產業(yè)和市場進一步升級擴張的空間很大,作為大型經濟體,中國不會因貿易戰(zhàn)就被打敗或出現(xiàn)太大問題。
特朗普上臺后,認為美國對外政策的可預測性很強,所以希望讓美國的政策行為在國際層面變得不可預測。從經濟學基本特征出發(fā),如果經濟對外部世界需求較大,卻想把自身的經濟封閉起來,本身就是矛盾的。中國需要從美國經濟的結構特征和內部需求出發(fā),判斷特朗普的政策意圖。
從美國國內經濟結構層面看,供求之間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差異。供給層面,服務業(yè)占比非常高;需求層面,服務業(yè)占比較低。如果把供求層面分為產品、貿易品、非貿易品結構,為了實現(xiàn)結構性平衡,總量必然失衡,這意味著宏觀經濟不會同時實現(xiàn)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。
美國對外貿易處于失衡狀態(tài),即有貿易逆差。原則上,有形產品的供給不足,可通過進口彌補;無形產品供給過剩,可以通過出口來解決。但在現(xiàn)有貿易中,服務的貿易成本相對較高,過剩的供給很難充分體現(xiàn)為貿易順差,導致貿易收支中,產品貿易逆差規(guī)模很大,服務貿易順差規(guī)模較小,總體貿易是處于逆差赤字狀態(tài)。
美國的貿易逆差有存在的必要性,短期來看,有擴張的需求。從貿易收支動態(tài)發(fā)展趨勢去看,危機之后,雖然美國貿易失衡規(guī)模顯著收縮,但2013年后,美國經濟穩(wěn)健復蘇和增長,貿易失衡進一步擴大,特別是產品逆差回到危機前的歷史峰值。進一步考慮到美國的稅改政策,預算法案的調整,財政赤字會擴大。在短期中,美國經濟已經接近于充分就業(yè)均衡狀況,赤字或總需求的擴大對供給方面的拉動作用短期內不會那么強,會更多地帶動對外逆差的進一步擴張。
上世紀70年代,當尼克松宣布關閉黃金兌換窗口,之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,對美國來說有巨大的經濟利益,也是美元作為主導性國際貨幣地位最主要的利益體現(xiàn)。美國通過美元實現(xiàn)對全球資源流動和配置的調控能力。銀行金融體系源頭在于負債,從而使赤字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進一步擴大的趨勢。從美國自身利益角度出發(fā),不應消除赤字,這對美元的國際地位沒有助益。
中美貿易摩擦中,美國要平衡赤字利益、赤字融資、美元國際地位,以服務長期利益。政策層面會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:
第一,控制貿易赤字規(guī)模過快膨脹。從近年來貿易收支調整來看,控制貿易赤字過快膨脹的力量在于服務貿易收支的逆向調整,對外產品的逆差不斷擴大,通過服務順差擴大,使總體貿易赤字上升不會過快。但2012年后,在產品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張的同時,服務貿易順差上升很慢,甚至有所下降。多邊貿易體系進展緩慢的情況下,要促進服務貿易出口擴張,服務貿易順差的增長,不僅要關注其他國家服務市場的開放,還要關注其他國家服務市場內部環(huán)境問題,即邊境內的壁壘問題,才能控制美國整體對外貿易逆差過快擴張。
第二,分散逆差來源。美國認為逆差來源集中在中國,會給美國帶來很多負面影響,比如中美之間博弈問題、人民幣和美元存在潛在競爭問題。對外進行融資過程中,若債務來源過于集中,債權人的博弈能力就會出現(xiàn)變化,所以要分散逆差的來源。
第三,控制債務成本。美國維持“良性債務國”地位的重點是美國資本在海外市場的高受益,這需要推動其他國家投資準入和整個市場規(guī)則的改變。
第四,涉及到美元長期地位和清償能力基礎問題。美國需要給其他國家持有美元資產的預期,美國到底有什么東西讓其他國家必須買。只有性價比高,其他國家才會買。
特朗普政府越來越多地主動利用美國相關法律挑起貿易爭端、貿易摩擦,這是他啟動雙邊或區(qū)域談判磋商,并積攢相關籌碼和力量的重要策略。從這點出發(fā),特朗普的對外貿易政策直接指向的最重要的一定是中國。
從貿易市場規(guī)模來看,中國分別是美國第三大對外產品市場和第四大服務出口市場;從美國對外投資收益來看,中國是美國在除了新加坡之外的亞洲地區(qū),第二大跨國公司凈收入來源。未來,中美兩國或出現(xiàn)技術層面、貨幣層面、國際規(guī)則層面的競爭,畢竟中國的經濟體量大,海外利益重要。長期的潛在競爭方面,從短期市場利益等角度來看,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會直接指向中國。從這個角度出發(fā),未來中國無論是基于短期利益考量,還是基于長期經濟或戰(zhàn)略利益考量,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會長期化、復雜化。就長期戰(zhàn)略利益考慮,未來美國的政策或許會有一些極端的變化,比如美歐之間對華政策的趨同。(責任編輯 王琳)
